开云·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材料物理菁英班(重庆交通大学|开云·kaiyun)

材料物理菁英班(重庆交通大学|开云·kaiyun)

  材料物理菁英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材料物理菁英班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开云·kaiyun材料物理专业和中国科学院|开云·kaiyun大学|开云·kaiyun重庆学院|开云·kaiyun,按照3+1模式实行联合培养。菁英班在重庆交通大学|开云·kaiyun范围内进行优秀学生遴选,并与中国科学院|开云·kaiyun大学|开云·kaiyun重庆分院师资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淘汰与激励机制,强化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菁英班面向新材料,融合信息、能源及智能制造领域新技术,着眼于材料的光、电、磁等物理性能及其应用,主要针对电子信息材料、能源转换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开展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凝聚态物理理论基础和新材料领域的探索研究能力,掌握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智能材料的制备、表征、性能研究方法与手段,能够适应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电子信息材料、智能传感材料等国家新材料、新能源战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需求。

  所属学科门类:理学;专业代码:080402。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毕业学分:170学分。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菁英班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物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宽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协作与沟通、国际化视野、组织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微观层次理解材料的结构、物理机制和物理性能,对各种功能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及其规律开展研究,从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设计、研发与应用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思想政治与身心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职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

  【毕业要求2】工程知识:掌握扎实的材料物理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3】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在从事材料工程设计时具有创新意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文化及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毕业要求5】研究:掌握材料物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材料合成、研究、设计、开发、检测和表征等的基本知识,能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使用现代工具: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能够针对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材料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7】工程与社会: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9】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材料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10】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1】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2】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3】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动态变化,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掌握材料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在实践中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材料物理

  交叉学科:凝聚态物理、应用化学

  四、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表征技术、材料性能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化学电源基础与应用、理论物理、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

  五、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平台

学时(周数)

学分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合计/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

288

0

16

0

47.5/27.9%

军事体育

112

64

5

2

外语

128

64

8

4

信息技术

32

48

2

3

创新创业

48

16

2.5

1

素质拓展

16

48

1

3

学科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

648

64

40.5

4

47.5/27.9%

基础实践

80

0

3

0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

280

128

17.5

8

25.5/15.0%

专业核心

280

0

17.5

0

17.5/10.3%

专业拓展

0

96

0

6

6/3.52%

专业实践

832(26周)

0

26

0

26/14.9%

第二课堂

基础、实践、发展

0

48

0

3

3/1.76%

 

总学分:170学分,其中必修136学分、占比80.0%,选修34学分、占比20.0%,实践45学分,占比26.5%

  • 招生

  • 招聘

  • SEP

  • 选课系统

  • 图书馆

  • <收起

    快速链接

    XML 地图